新闻稿

08
01月
2018

中集集团登榜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

发布者:中集集团

112233.jpg

20181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此次科技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技专家。由中集集团参与完成的“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据了解,“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由中集集团、浙江大学等7家单位共同参与完成。其中,该获奖项目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应变强化技术”由中集集团主导攻关、实施。

 

攻坚克难 创立国内应变强化技术新标准 

近年来,液氮、液氧、液氩、液氦、液化天然气等低温液化气体的应用日趋广泛,深冷储运容器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深冷储运容器需求量最大的国家,约占全球市场的40%。例如,石油化工领域,液氧、液氮、液氩低温贮罐和低温汽车罐车被大量使用,航空航天领域,航天器发射场上会运用大型液氧贮罐,而随着清洁能源液化天然气使用量的增加,液化天然气低温贮罐(包括船用LNG燃料罐)、低温汽车罐车、低温罐式集装箱的需求量也呈现出快速增加趋势。

2007年以前,国内对于各类奥氏体不锈钢(一种具有良好的耐氧化和酸介质腐蚀的钢材,具有高韧性和塑性,但强度较低)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一般都依据GB150《钢制压力容器》标准。与国际同类先进产品相比,我国产品的材料厚度大、自重大、成本高。而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的应变强化技术,能克服这种缺陷,这种技术通过对容器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材料总体产生塑性应变,提高屈服强度,从而可以采用更薄的材料制造低温容器。据悉,采用此项技术后,内容器所需不锈钢材料可以节约35%以上,可大幅度削减制作成本。但该项技术在国内却因为所使用材料、相关制造法规的差异一直难以得到推广。

为了攻克“应变强化技术”在国内应用这一难题,20071月,中集集团及中集集团旗下中集安瑞科“圣达因”、浙江大学三方正式签署合作开发协议,由此拉开了国内应变强化技术的序幕。20079月,中集安瑞科“圣达因”的应变强化产品正式拿到国家批文,这意味着国内应变强化研究成功。此后,该技术开始应用于各类奥氏体不锈钢压力容器设计与制造中。

 

规模应用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显著 

应变强化技术在奥氏体不锈钢压力容器设计与制造中的成功运用,引领了低温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据测算,典型流程不锈钢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07913kg,但自2008年采用应变强化技术以来,截至201612月,我国应变强化低温运输车及低温储罐的制造因为该技术的运用节约材料近2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全行业估算约为7.414万吨。此外,在深冷储运容器制造过程中,容器壁厚的显著减薄,还大量减少了焊接和成型时的能量消耗。这意味着,应变强化技术在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